南通惠立学校希望能在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的同时,体验到探索科学世界的趣味,并以此为起点,怀揣对宇宙万物的敬畏与好奇,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一路前行。
如何将这一目标变成现实呢?让我们走进惠立的科学课堂一起来看一看吧!
神奇的活性炭过滤
Magical activated carbon filtration
近期七年级科学课的教学内容是关于“过滤”这一知识点的。走进教室,学生们看到的是一团团黑色的活性炭。“这样黑乎乎的一团物质真的能把泥水过滤干净吗?”一开始学生们纷纷表示怀疑。常老师并没有着急讲解活性炭的特性,他相信让学生们在实验中通过自己的实践操作感受,比简单的口头讲解更容易让学生理解知识点。
在常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三四成组,在漏斗内垫上滤纸、放上活性炭,尝试着将泥水通过这个简单的过滤装置变成干净的水。在操作过程中,学生们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他们反复试错、寻找出现问题的环节,最后汇总出了“过滤”这一科学实验操作的各项注意事项:
学生们自己总结出来的经验不但比直接阅读书本上的简单文字更有趣生动,也会让他们记得更牢。科学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是学习到面对问题时,不断反思总结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习得也可以在不同学科之间迁移,并为未来更高阶的课程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看得见的“声音”
Visible "sound"
声音怎么能被看见?相信你看到这个标题的时候肯定是一头雾水,而在惠立初中的科学课堂上,常老师为学生们展现了看得见的“声音”。
常老师将2个相同的音叉并列,并在远端的音叉上贴边悬挂了一个乒乓球,当敲响近端的音叉时,远端的音叉同样震动并带动乒乓球弹跳起来。学生们看到这一现象惊叹不已,声音真的可以被看见!不仅能被看见,还能传播!常老师借此和学生们分享了声音的频率、声音的传播等知识点。
但学生们并不满足于这些,他们争先恐后地围绕着这一现象提问:如果两个不同的音叉放在一起还会这样吗?如果改变两个音叉的位置呢?如果音叉之间有物体呢?常老师顺着学生们提出的问题,鼓励学生们自己尝试一下,运用刚刚讲授的知识主动去探索这其中的奥秘。
在这个实验中,学生们既享受了活动带来的乐趣,也牢固掌握了基础的科学原理和逻辑思维知识,这将会帮助他们顺利地学习与科学相关的学科。他们还会在这个过程中熟悉科学学科本身、科学语言和科学方法论中的术语,认识到培养自身探究能力的重要性。
在惠立,科学课堂的教学包括形式各样的有趣实践活动。我们希望通过巧妙科学地课程设计,引导学生们自主自发地投入学习。以兴趣为导向,促使学生的好奇心为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我们还鼓励学生深入思考科学概念背后的推理过程,帮助他们理解更加复杂的科学概念,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我们现在播撒下的每颗科学种子,都有可能引导学生在未来投入医学、工程、生化等专业,成为他们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